在平顶山腔诊疗中心,总能遇到患者专程来找一位戴着细框眼镜、说话温和的医生——占。这位从医近二十年的口腔颌面外科,用他稳如磐石的手术刀和前瞻性的治疗理念,为数以千计患者解决了口腔、颌面畸形等复杂病症。
2004年从校毕业后,占便投身于口腔颌面外科领域。早年在住院医师期间,他经常主动承担夜间急诊,积累了丰富的创伤急救经验。2012年赴上海第九进修期间,系统学习了颌面部的规范化治疗技术,尤其擅长在的同时兼顾面部功能与美观的平衡。
如今作为医师,占每年主刀手术超过300台,其中四级手术占比达45%。他牵头成立的颌面创伤多学科协作组,使复杂颌骨骨折的复位度提升了30%。
口腔的切除:针对常见的腮腺、舌癌等疾病,占团队采用神经监测技术,在切除病灶的同时,将面神经损伤率控制在5%以下。对于晚期患者,创新性地应用游离皮瓣移植技术,实现术后外形与咀嚼功能的双重修复。
颌面部畸形矫正:针对地包天、偏颌等复杂病例,占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正颌手术结合,通过术前数字化模拟,将手术误差控制在0.5毫米内。去年完成的17例先天唇腭裂二期修复病例,术后唇鼻形态均获得自然改善。
在门诊时,占总会准备颌骨模型和示意图,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。"医生画的示意图特别清楚,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看懂治疗方案。"一位进行过颌骨囊肿手术的患者这样评价。术后查房时,他必带的三样工具——手电筒、压舌板和记录本,确保及时发现问题。
对于需要放化疗的患者,他会亲自与科医生讨论方案;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,则在治疗的前提下,帮助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治疗路径。"做手术不是炫技,关键是要对得起患者的托付。"这句话常挂在他嘴边。
除了临床工作,占近五年主持市级科研项目2项,发表SCI论文3篇。他改良的"颌下入路腮腺切除术"将手术时间缩短了40%,相关成果在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》发表后,已被多家医院推广应用。每周四下午的科室业务学习,他坚持用真实病例做教学演示,培养的青年医生有多人已成为县级医院技术骨干。
在平顶山及周边地区,越来越多患者通过口碑相传找到这位低调的实力派医生。而占依然保持着每天早上7点查看危重病人的习惯,用他的话说:"颌面部是人的门面,我们既要治病,更要守护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勇气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