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换季,不少人的鼻子就开始“闹脾气”——打喷嚏、流鼻涕、鼻塞,甚头痛失眠。鼻炎看似是小问题,但反复发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诱发其他呼吸道疾病。今天我们就来鼻炎的常见类型和实用缓解方法。
鼻炎分为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两种。过敏性鼻炎通常由花粉、尘螨、宠物皮屑等触发,表现为阵发性喷嚏、清水样鼻涕和鼻痒;而非过敏性鼻炎可能由冷空气、辛辣食物或空气污染引起,症状类似但少瘙痒感。数据显示,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已超过20%,且城市人病率更高,这与环境变化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
很多人以为鼻炎“忍忍就过去了”,结果越拖越。以下是常见的错误应对方式:
1. 长期依赖鼻喷药物:部分减充血剂使用超过一周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 2. 盲目冲洗鼻腔:过度冲洗或使用不当工具可能损伤鼻黏膜 3. 误当感冒治疗:过敏性鼻炎通常不会发烧,且持续时间更长
1. 环境控制是基础
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定期清洗床品(55℃以上热水),使用防螨材质包裹枕芯。雾霾天减少外出,家中配备空气器。
2. 正确使用生理盐水
建议选择0.9%的等渗盐水,每天冲洗1-2次,冲洗时头稍向前倾,避免呛咳。
3. 合理用药很关键
第二代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)副作用较小,鼻用激素需遵医嘱。症状者可考虑治疗。
4. 增强鼻腔抵抗力
每天迎香穴(鼻翼两侧)3-5分钟,或用温水蒸汽熏鼻,都能改善局部循环。
5. 饮食调理辅助改善
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Omega-3脂肪酸,少吃辛辣刺激食物,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。
如果出现以下症状,可能提示合并鼻窦炎等并发症,需治疗:
- 黄绿色脓性鼻涕超过10天 - 面部感或牙痛 - 嗅觉明显减退 - 反复鼻出血
现代医学对鼻炎的治疗已有成熟方案,从药物到微创手术(如下鼻甲射频消融)都能根据个体情况选择。关键是要早干预、规范治疗,避免发展成慢性疾病。
鼻炎管理是个长期过程,既不能掉以轻心,也不必过度焦虑。记录发作时间、诱因和用药反应,下次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,能大大提高诊疗效率。记住,规范治疗+日常防护双管齐下,才能让鼻子真正“轻松呼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