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总有人问我:"心里堵得慌,但不知道要不要做心理?"其实情绪感冒和身体生病一样常见。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晦涩的术语,什么情况下真的需要考虑心理。
种是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。如果早上起床觉得生活没意思,对原来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劲,这种状态超过半个月,就像感冒一直不好要去看医生一样,该找人士了。
第二种是人际关系总出问题。同事相处不舒服,回家和伴侣总吵架,和朋友说不到三句就烦躁,反复出现这类情况时,可能是你的心理模式需要调整了。
很多人觉得去做就是"心理有病",这个观念该改改了。就像健身教练能帮你科学锻炼一样,心理师是帮你认识自己、解决问题的伙伴。现在北京上海很多白领都定期做心理,就像定期体检一样正常。
有人担心"天就要收钱"。其实的心理有完整的方法体系,不是简单的朋友聊天。一个好的师能帮你看到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思维模式,这种价值值得付费。
首先看资质,二级心理师是基本要求。其次看受训背景,认知行为、精神分析等不同流派适用不同问题。重要的是你感觉舒服,次见面觉得气场不合就换人,这很正常。
价格方面,一线城市通常在400-800元/小时。不建议选特别便宜的,服务需要成本支撑;也不要盲目追求高价,价格不等于。
"一次就能解决问题"不现实,就像健身一次不可能练出马甲线。一般轻度问题需要4-6次,复杂问题可能要几个月。
"师会告诉我怎么做"也不对。好的是引导你自己找到答案,不是直接给建议。那种告诉你"应该分手""必须辞职"的反而不。
如果还没准备好正式,可以先尝试写情绪日记,记录什么情况下容易烦躁。运动半小时也能明显改善情绪,这是有科学依据的。呼吸练习很简单实用,吸气4秒、屏住4秒、呼气6秒,重复几次就能平静下来。
后想说,寻求心理帮助不是软弱,相反,这是对自己负的表现。就像你会定期洗牙保护牙齿一样,照顾心理健康同样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技能。